林音lili | 作者
最近,一则新闻让我心痛。
“女儿成绩一落千丈,妈妈擅自停掉其抗抑郁药,换成维生素”。
原来,女孩从小被严格要求,初三时已出现自杀倾向,但父母无法接受其成绩下滑,就铤而走险,放弃治疗。
△来源:《钱江晚报》报道
《2022国民抑郁症蓝皮书》显示,我国18岁以下抑郁症患者占总人数的30.28%。在抑郁症患者群体中,50%为在校学生,41%曾因抑郁休学。青少年抑郁症患病率已达15~20%,接近于成人。
但即使在抑郁越来越常态化的今天,我总能听到很多人说:
“什么厌学抑郁,就是怕吃苦”;“一个孩子能有什么压力,想想我们那时候”;
又或声泪俱下,下跪请求孩子:
“求求你,快点好起来吧......”
能理解父母一时的难以接受和诸多压力,但不要忽略了,最痛苦的,始终是那个受困于病痛和至亲的不理解中的孩子。
只有ta,既要面对疾病的痛苦,又要面对世界的眼光。
所以,有评论一针见血地指出:
“需要吃药的是大人,不是孩子。”
为什么呢?
我们不得不承认,有些时候,生病的或者病得最重的那个人,不是孩子。
也可能是大人,是整个家。
这也是目前青少年心理问题中,常见又可悲的现状——
“父母生病,孩子吃药”。
01
孩子的病
或是家庭问题的投射
为什么孩子出现心理问题,病得更重的可能是父母,或整个家庭呢?
系统式家庭治疗理论认为,家庭犹如一个小型生态系统。
系统内部成员作用力此消彼长,很多困扰往往是一家人共同“酝酿”出来的。
而占据经济和权力双重地位的父母,有时是家庭里作用力最大的一方。
生病的孩子背后,大多有个内耗对抗式家庭。
真正让我意识到,家庭系统如何影响一个人的,是一个叫思乐的男孩。
思乐总是无法集中注意力,连日常作业都无法完成,情绪低落。
医生诊断思乐是抑郁,但母亲觉得,真正的原因是——手机。
“给他玩手机,他就挺好的。一到学习,就各种不舒服。抑郁症就是借口。”
当我给父母孩子说明咨询的相关事项时,思乐开始有点注意力不集中。
这很正常,毕竟才10岁,正是精力旺盛的年纪,还可能受到情绪的影响。
母亲打断他:“老师跟你说话,你要认真听啊,不然你怎么懂!”
从进门起,这样的场景一直在发生:
思乐对咨询室充满好奇,侧头观察,母亲说:“你老实点,不要乱摸乱看”;
讲完咨询相关事宜,思乐提出上洗手间,母亲说:“每到关键时候,你就掉链子”;
知情同意书签完后,思乐对折给我,母亲又抢下来,“好好的纸,你折他干嘛”.....
孩子每做一个正常的动作,就会迎来一句指导或批评。
“都说了你要.....你为什么不........”
这个句式衍生的负性情绪,或许曾无数次在这个家庭蔓延。
突然间,一直在旁边沉默的父亲低吼了一句:
“都是你惯的,被你养成了废物!”然后,不耐烦地走开了。
一切都像家庭剧一样,在我面前上演。
我感到一阵窒息,突然有个猛烈的念头窜入脑海:
如果是我,我可能也会抑郁啊。
母亲始终认为,孩子的病源在手机,而在那一刻,我看到了真正的“病人”:
一个典型的内耗对抗式家庭——
对家庭投入精力最多,强控制欲的母亲+容易指责抱怨,养育缺位,缺乏耐心的父亲。
这些年,他们互怀恨意,指责攻击,一家人就像纠缠多年的钢丝线一样,反复拉扯,彼此折磨。
而中间,夹着一个无能为力,对一切习以为常到麻木,最后走向绝望的孩子。
如此,孩子身上容易出现的抑郁,焦虑,强迫,厌世,便显得那么的“合情合理”。
02
不要让孩子
成为家庭的心理咨询师
为什么家庭有问题,一般生病的是孩子呢?
因为,孩子可能会无意中成为家庭的“心理咨询师”。
首先,孩子很容易成为父母关系矛盾的替罪羊,修复其关系的调解官。
我曾遇一个有亲密关系困扰的来访,她对我说:
“我对婚姻不感兴趣,也没有信心。因为我从小到大,都在调解我父母的婚姻。”她始终记得一个画面。
上寄宿高中时,父母带着水果零食,驱车几十公里来看她。
近半年未见,她非常感动。
见面之后,她却发现气氛不同寻常,最后得知:父母吵架严重到闹离婚,不知如何是好。
表面来看望孩子,实际却是来寻求解决的方式,向一个孩子。
那是她人生里,对家人最为失望的一个瞬间。
当然婚姻不总是充满痛苦的,但为什么孩子却总是那个受伤最深的人呢?
原因是,有些父母是“自恋”的,还未在心理上成为一个成熟个体,是心理意义上的“儿童”。
TA们缺乏理解他人,控制情绪,建立关系,维持内在稳定的能力。
又在没有形成独立的自我,不具备与另一个人建立稳固关系的能力之前,就一头栽进婚姻。
你就能理解:
明明几句话就可说清楚的问题,TA们就是不能好好表达;明明很小的冲突,TA们却总能扩大成不可调和的矛盾;明明可以及时止损的关系,TA们却总是要彼此折磨到地老天荒....
当仍是“心理儿童”的父母无法处理这些矛盾时,幼小的孩子便成了转移矛盾的“最佳目标”。
“生一个孩子就好了,就不会离婚了。”“只要你听话成绩好,爸妈就不会吵架了。”“我们吵架都是因为你。”......
20世纪50年代,一群人类学家、沟通学家和精神病理学家研究发现,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发病期似乎与其父母的婚姻冲突息息相关。
一旦父母争吵激烈起来,子女就会发病,把生病当作维持家庭稳定的灭火器。
一方当着孩子的面,大肆辱骂另一方,或逼孩子站队,这种将孩子当作斗争武器或同盟的方式,是极不负责的。
而无论家庭关系多么恶劣,孩子们都会试图牺牲自己,比如以生病的方式,帮助修复家庭裂痕。
因为在孩子眼里,没有家,就没有自己。
这个隐形的角色——家庭关系调解专家将影响ta一生的抉择和际遇。
所以,不要让孩子成为家庭的“心理咨询师”。
03
父母努力保理健康
是给家庭最好的持心支持
除了作为情感纽带,孩子生病还有一个重要的动力,也是TA心理成长的目标——
阻断代际传递,发展独立自我。
我们会看到,不少青少年抑郁症,是出于父母的过高期待,无法接受孩子的平庸,客观地看待其优缺点。
而这背后有父母自己的未竟愿望,童年没有被满足的爱与尊重的需要,以及在现实中受到的各种打击或挫折,对未来焦虑的影响等。
过去、现在和未来,交汇形成了父母的“心理创伤”。
为了克服这种创伤,便转换成高期待,寄托在孩子身上,借由孩子的成功得到治愈。
很残酷,也足够真实。
但神奇的是,家庭成员也总会用某种方式互相治愈,这种方式有时非常隐蔽,难以发现。
比如,生病。
我曾遇一位母亲,在重男轻女的家庭长大,从未被家人重视。
少女时期被迫辍学打工,担起养家责任。成家后继续接济家人,却依旧不被重视。
所以她无法理解,自己的女儿有她做梦都不敢想的读书条件,却不好好学习,一身反骨。
她总是想着感受快乐,享受青春。
“她多么自私啊!大家都觉得她有病,让我带她去医院。”
母亲无奈又愤怒。
我答道:
“你有没有想过,有一种可能,那么‘自私’的女儿,是在做你想成为,却没有机会成为的自己呢。”
这时,这位母亲突然想到:
的确。
小时候,听话乖巧的自己,无比希望获得和哥哥一样的照顾和爱;
青春时代,在工厂打工的自己也总是默默流泪,幻想要是能读书该多好;
她希望成为理想、自由的自己,为自己而活,却一直被迫为家庭付出,做一个“好女儿”。
而自己的女儿,却与她相反,十分自我,不那么在意他人。
在内心深处,她是无比羡慕女儿的。
或许,女儿的这份自我只是表象,实质上她在通过“生病”,去阻止一种可能出现的代际创伤传递。
她能感觉到母亲多年的痛苦,于是“我不想成为母亲那样的人”,“我不想像她那样活,也不希望她这样活”的念头在女儿心里生根发芽。
她的自我一直在潜意识层面,治愈着母亲多年缺爱,不被家人重视,被家庭遗弃的痛苦。
而也是为了不再受父母创伤的影响,更好地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,她才发展出“病症”。
认为只有毅然决然地成为自己,才能阻断这样的代际传递,让自己的下一代,不再重复受伤。
因此,父母直面自己的创伤,尝试成长,努力保持心理健康,就是对孩子最大的支持。
而当这位母亲明白这一点,她不再那么讨厌女儿,能看到她的优缺点,母女关系和缓许多。
她也开始为自己着想,接受心理咨询,捡起自己的兴趣爱好,把更多精力放在自己身上,为自己而活。
04
什么样的家庭孩子更不容易抑郁?
一个生病的孩子背后,往往有一个内耗式家庭。
不管是抑郁症,还是其他心理问题,大部分时候,它不是孤立存在的。
孩子不是源头,是表象。
病症,不是敌人,是信使。
它是来告诉你,你的家庭可能生病了,它需要修复,需要帮助,需要治愈。
它是来告诉你,核心问题是:
这个家没有真正的情感连接,孩子们没有安全感和值得信任的人,家人之间没有被充分地理解和尊重,找不到各自存在的价值。
而不管是父母,还是孩子,每个家庭成员,都会面对现实多重、复杂的压力,社会激烈的竞争,教育的内卷……
所以比起批判和对立,我们更需要的,是理解和改变。
那怎么做呢?
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,青少年心理问题专家贺金波认为,解决青少年抑郁等问题,能起实质作用的,是家庭能给孩子创造一种健康成长的心理土壤。
这种心理土壤需要满足三个条件:
一是平等。
家庭中的每个人,人格上平等,都有权表达自己的感受想法,都可有不同意见,每种意见都应得到彼此尊重。
二是自主。
每个人都有向往的理想生活,有想为之奋斗的目标,不要强加干涉,更不能相互替代,或转移目标和责任。
三是示范。
父母言行一致,不推卸生活的责任,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努力。孩子就会以此为榜样,追逐更好的自己。
“家庭不是一个实现功利性目标的单元,而是一个相互支持的情感港湾。生活触礁或情感受挫,你总有一个温暖的地方在。”
你不用担心失意时,有人冷嘲热讽,不用害怕生病时,被指责攻击。
越是困难,成员之间越需要互帮互助,共渡难关。
我们可以假想,在这样一个“心理互助式”家庭里,没有过度的内耗,反复的对抗,我们都会活得更好,更容易接近幸福,发展得更为顺利。
虽然这并不容易,但这样的家庭,是我们人人可以为之努力的,特别是新一代家庭。
因为,那是一个人最后的盾,也是真正治愈抑郁的良药。
世界和我爱着你。